
立體測圖儀作業的布點方案
用立體測圖儀測圖每個像對至少需要兩個平高點和一個高程點。因此單模型測圖是在圖面的四角上各布設一個平高點;雙模型測圖是在兩個立體像對圖畫的四角上各布設一個平高點。攝影測量內業測圖需要的像控點按上述布點方式采用全野外測定雖然測定精度較高,但是由于外業控制的工作量較大,只有在測圖精度要求很高的測區,地面聯測條件良好,或者是在小面積測圖情況才選擇使用。
稀疏布點
稀疏布點是指在外業只測定少量控制點,其余大部分的像控點要通過內業加密手段獲取的布點方案。解析空中三角測量采用的外業布點方案可按航線網布點或區域網布點進行。
航線網布點
如果以每條航線段作為獨立的平差單元進行解析空中三角測量加密時,所需外業控制點的布點方案稱為航線網布點。根據地形類別的不同分為下列幾種情況:
六點法。它適用于山地或高山地的測圖。布點時按航線分段,每條航線段首、末兩端和旁向重疊中線附近各布設一對平高點,一共是三對平高點。
五點法。丘陵地區由于高程點精度比平面點精度要難達到,平面點與高程點要采用不同布點方案。在測制像幅 比例尺地形圖時則以四幅圖為單位布設點。平面點在航線首、末和旁向重疊中線附近按品字形布點,高程則均勻按五排布設。在測制像幅萬地圖時以兩幅圖為單位布設像控點。
三點法 進行像片糾正和投影轉繪的外業布點方案是在每條航線首、末兩端和旁向重疊中線附近,按品字形布設三個平面控制點。





像控點位置的標定
根據攝影測量內業測圖的需要,像控點選定之后,像片上要準確標示出它的位置。常采用的方法是用細針在像控點的影像上刺一小孔,小孔中心表示該點在像片的位置。像片控制點的刺孔不得超過 !,并且要刺穿透高,不允許有雙孔出現。刺點時要將像片影像與地物形狀仔細對照辨認,為了保證刺出的點位準確無誤,點位在現場刺出后另一人要到實地檢查核對。刺出的像控點要整飾注記,在像控點背面繪制刺點略圖和加注對刺點位置的文字說明。像這樣用人工刺點標定像控點位置的方法,刺點誤差將會成為內業測圖像點坐標偶然誤差的主要來源,其數值要遠遠大于像點坐標的系統誤差。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攝影機的分解力、航測內業儀器的量測精度以及攝影處理技術都有了很大提高,為了充分發揮攝影測量觀測值的內在精度,像控點的刺點問題在國內外得到了充分的注意,許多國家基本廢除了人工刺點的傳統方法,對野外像控點采用標志化點,即在攝影前在野外像控點上布設地面標志并進行坐標聯測。布設地面標志可以提高外業控制點的刺點精度,從而使小比例尺像片進行大比例尺航測成圖變成為現實。
像片的判讀標志
像片上地物的構像有各自的幾何特性和物理特性,如形狀、大小、色調、陰影和相互關系等,依據這些特性可以識別地物內容和實質。這些影像的特性是像片判讀的依據,被稱為像片的判讀標志。
像片判讀是要根據影像識別地物。一般來說,影像能保持物體原有形狀,能反映物體相互間大小比例,因此形狀大小是目視判讀的主要標志。此外,地面不同類型地物在像片上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色調,影像的色調取決于物體的顏色、亮度、含水量、太陽的照度、攝影材料的特性,借助影像的色調能幫助識別判定地物的類型、攝影季節、時間等。例如水稻收割期所攝的航空像片,稻田影像已由生長期的深灰色、黑色逐漸變成淡灰色。像片影像的圖形結構能反映地物、植被的影像特點和構像規律。如大比例尺樹木影像成斑點圖形,而小比例尺樹木則成顆粒形狀,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即能辨別地物的類型與性質。又如針葉林在航空像片的影像呈深黑色、樹冠形狀為尖錐形,影像呈現小顆粒點狀影紋。陰影是高出地面的物體受陽光斜射而產生的,分本陰和落陰。物體未被照射的陰暗部分在像片的構像稱本影,借助本影可判別山脊、沖溝、河谷及高大建筑物。陽光照射下物體影子的構像稱落影。落影可以確定地物高度與形狀。另外像片判讀時還應考慮地面各種地物與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這些聯系、規律構成了像片判讀的間接標志。例如河流方向可以利用沙灘的形狀、支流的注入方向以及停泊船只的方位來間接確定。河心洲的指示出河流下游的方向。河流停泊的船頭方向指向河流的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