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控點的布設方案
像控點的布設方案有全野外布點和稀疏布點兩種。
全野外布點
全野外布點是指攝影測量測圖過程中所需要的控制點全部由外業測定的布點方案。
攝影測量對于不同成圖方法所需像控點類型、數量及分布位置是各不相同的,現將全野外布點方案介紹如下。
(!)用于像片糾正的布點方案
在地面平坦或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區,用航攝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圖或者在像片上要把依照影像描繪的地物、地貌投影轉繪到地形圖上都要進行像片糾正或投影轉繪。
像片糾正需要的控制點原則上只要獲取平面位置,這些點可以按隔片糾正布點或每片糾正布點的方案布設。
隔片糾正布點是在隔號像片的測繪面積四角各布設一個像片平面點。所謂像片的測繪面積是指每張像片上實際使用的測圖范圍。每片糾正布點是在高差較大、采用隔片糾正會使投影差超出允許規定而采用的布點方法。這種布點方法能縮小每次投影糾正的面積,像片上四個平面點的布點方式。當需要分帶糾正和分帶投影轉繪時則應將四個平面控制點改為平高點。





像片調繪是根據地物在像片上的構像規律,在室內或野外對像片進行判讀調查,識別影像的實質內容,并將影像顯示的信息按照用圖的需要綜合取舍后,用圖式規定的符號在像片上表示出來。對于像片影像沒有顯示而地形圖又需要的地物,要用地形測量的
方法補測描繪到像片上,終獲得能夠表示測區地面地理要素的調繪片。
調繪片是攝影測量內業繪制地形圖,建立地物和地貌,標定注記內容的依據和來源。調繪內容的準確性、影像信息綜合取舍的恰當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圖上地形要素的表示精度。
像片調繪的傳統方法是使用全野外調繪,它根據像片地物地貌的構像特征到實地對照判讀出來,判讀的地物、地貌要素要按照地形圖圖式的規定描繪在像片上,并加上注記內容,這種調繪方法主要作業都在野外實地進行。另一種像片調繪方法是綜合判調法。它是室內判繪和野外調查、補繪相結合的調繪方法,先在室內采用一定手段(立體觀察、影像識別等)判繪影像顯示的地理要素,然后將室內判繪有疑問的或者是無法判調繪的內容再到實地調查和補繪。
像片的判讀標志
像片上地物的構像有各自的幾何特性和物理特性,如形狀、大小、色調、陰影和相互關系等,依據這些特性可以識別地物內容和實質。這些影像的特性是像片判讀的依據,被稱為像片的判讀標志。
像片判讀是要根據影像識別地物。一般來說,影像能保持物體原有形狀,能反映物體相互間大小比例,因此形狀大小是目視判讀的主要標志。此外,地面不同類型地物在像片上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色調,影像的色調取決于物體的顏色、亮度、含水量、太陽的照度、攝影材料的特性,借助影像的色調能幫助識別判定地物的類型、攝影季節、時間等。例如水稻收割期所攝的航空像片,稻田影像已由生長期的深灰色、黑色逐漸變成淡灰色。像片影像的圖形結構能反映地物、植被的影像特點和構像規律。如大比例尺樹木影像成斑點圖形,而小比例尺樹木則成顆粒形狀,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即能辨別地物的類型與性質。又如針葉林在航空像片的影像呈深黑色、樹冠形狀為尖錐形,影像呈現小顆粒點狀影紋。陰影是高出地面的物體受陽光斜射而產生的,分本陰和落陰。物體未被照射的陰暗部分在像片的構像稱本影,借助本影可判別山脊、沖溝、河谷及高大建筑物。陽光照射下物體影子的構像稱落影。落影可以確定地物高度與形狀。另外像片判讀時還應考慮地面各種地物與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這些聯系、規律構成了像片判讀的間接標志。例如河流方向可以利用沙灘的形狀、支流的注入方向以及停泊船只的方位來間接確定。河心洲的指示出河流下游的方向。河流停泊的船頭方向指向河流的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