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野外調繪法
全野外調繪法是攝影測量外業調繪作業的主要方法。出發調繪前應計劃具體調繪路線和調繪面積,要立體觀察確定調繪重點和疑難地物,以便做到心中有數,調繪時有的放矢。選擇調繪路線既要少走路又不致于漏掉要調繪的地物地貌為原則。平坦地區通視良好一般沿居民地和主要道路調繪。民民地分布零亂地區可以采用“花形”或“梅花瓣形”為調繪路線。丘陵地區沿連接居民地的道路調繪,從山溝進入走到山脊,從山脊再下到另一條山溝形成之字形路線。山地應盡量沿半山腰走,以便兼顧看到山脊山溝的地物地貌。城市、集鎮先調繪外圍再進入街區,至于河流、公路等線狀地物可以打破片號順序沿著線條走向按線調繪。





空間遙感信息是地學分析應用的重要信息源。利用空間信息進行圖像識別分類與制圖,通常是采用適合的信息源,選擇所需的分類器算法進行模式識別。但實際的應用中,空間圖像內不少信息是混淆的或是被隱含的。因此,要區分識別或者揭示它們,必須投入知識,進行智能決策分析,這就要運用信息融合的一體化體系。因為,遙感可實時快速地提供現勢性強的手信息源,它可不時地獲取用以各種應用和動態處理的地球信息及實時更新各種專題地圖;定位系統的主要作用旨在實時導航和定位,它可用于大地測量,并擴展到遙感測量之中,應用于空間信息定位提供空間坐標。同時,可補測地物要素和地圖數據實時之更新;地理信息系統是海量空間信息處理,特別是對具有多媒體網絡、虛擬現實技術及可視化的強大空間數據進行綜合處理的技術保證。
開發信息資源,發展信息技術,實現國民經濟信息化是新世紀信息社會的首要任務。要實現地球信息的這一全過程,必須將遙感應用、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制圖、多媒體與虛擬現實及互聯信息網絡和多維可視化技術等融合集成科學體系,以形成對信息流、物流、能流、進行時間、空間的綜合分析和全息數字化制圖。
現代地圖研制中,空間動態分析、多維乃至高維可視化、多媒體網絡制圖等都是重要的內容。目前,不少 !"# 的數據模型大多是二維,且往往是非時態的,因此,很難滿足動態分析之類的應用要求。所以,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研究,構建時間維與空間維一體化、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一體化和矢量與柵格數據一體化的數據管理系統,是當前系統集成、數據融合共享關注的共性問題。
可以相信,諸如面向對象及高維數據模型等的開發,會極大地增強地球信息的融合和動態分析的功能,形成為全數字自動化制圖系統。新世紀,地球科學信息化的發展、地球信息的科學體系融合集成,也將成為開拓數字地球的重要平臺。誠然,地球信息的嶄新科學技術體系和地學信息圖譜的研究,勢必會推動現代的圖學的飛躍發展。